您当前的位置:
法学研讨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阶段系列研究专题报告(一)退出现状分析
来源: | 作者:陕西德辉律师事务所 | 发布时间: 2024-08-28 | 712 次浏览 | 分享到:

引言:德辉律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阶段系列研究专题报告,旨在深入探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退出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法律、财务和市场问题。本系列报告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基金退出阶段常见问题,具体包括退出现状分析、退出方式、实物分配、税务处理、法律诉讼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帮助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最佳退出效果。第一期报告为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退出现状分析。



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的退出现状分析


整体概况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私募基金累计产品数量151257只,私募基金规模为19.89万亿元。其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5,088只,存续规模5.20万亿元;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0,796只,存续规模10.98万亿元;存续创业投资基金24,344只,存续规模3.26万亿元。1


 1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2024年6月》


截至2023年初,已进行季度更新、完成运行监测表填报且正在运作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案例累计42889个,发生退出行为78960次,退出本金22078.85亿元,退出规模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相比于超十万亿级的行业资产规模,仍稍显不足。以美国同期市场作为参照,2018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平均回报倍数为1.28,同期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总体投资回报倍数约为2.5。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平均回报倍数较低。


2023年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进行了3946次退出行为,同比下降9.6%;被投企业IPO方面,全市场共发生2122次行为,同比下降21.3%。其中,境外IPO退出行为达774次,同比上升51.5%,占退出行为总数的19.6%。受到A股新股发行节奏放缓及中企赴美上市复苏影响,境内外IPO市场退出走势出现明显分化。


从退出方式分布来看,2023年被投企业IPO仍为VC/PE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股权转让(962)、回购(604)及并购(243)的退出案例均实现同比增长,分别增长4.8%、27.2%及1.7%,以回购交易增长速度最快。按照具体的退出行业,2023年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及IT领域较为活跃,退出案例分别为840笔、569笔和506笔,占总退出案例的48.5%。


各类退出渠道现状分析



IPO退出:虽然IPO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但由于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全球和中国的资本市场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导致IPO窗口期缩短。许多企业因不符合上市条件或未能通过监管审核而无法成功IPO。此外,监管机构对IPO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也增加了企业成功IPO的难度。



并购退出:并购市场活跃度增加,但受到产业整合和政策监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鼓励和行业整合的需求,并购退出成为一种重要的退出方式。然而,并购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政策的不确定性、行业监管趋严以及并购标的估值难题。此外,并购交易的复杂性较高,需要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和谈判,增加了退出过程的难度和成本。



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渠道有限,交易成本高,流动性较差。尽管股权转让是一种相对直接的退出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股权转让的市场相对较小,潜在买家有限,导致交易不易达成。其次,股权转让过程涉及复杂的法律和财务问题,交易成本较高。此外,股权转让往往需要得到其他股东或董事会的同意,这增加了退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回购退出:基金管理人与被投企业协议回购的方式,操作难度大,法律风险高。回购退出是一种由被投企业回购基金持有的股权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实践中较为少见。首先,回购需要被投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实现。其次,回购协议的谈判和执行过程复杂,涉及大量的法律和财务条款。此外,回购可能面临被投企业经营不善或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增加了基金管理人的法律风险和操作难度。




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的退出问题分析

退出渠道较少、退出方式单一

尽管存在多种退出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基金只能依赖于少数几种方式,限制了退出的灵活性。例如,IPO退出方式由于受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影响,难以成为常态化的退出手段。其他退出方式如并购退出、股权转让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包括交易对手的匹配、价格谈判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等。


退出总额较低、投退比例失衡

当前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的退出总额相对于投资总额较低,导致投退比例失衡,影响了资本循环效率。这主要原因包括市场环境波动、投资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管理人的投后管理能力不足。此外,部分基金缺乏清晰的退出计划和策略,在市场条件不利时难以及时有效地退出。


退出平均收益率较低

由于市场环境和被投企业经营情况的影响,基金退出的平均收益率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被投企业的业绩表现不佳,导致其估值降低,直接影响退出收益。此外,基金在投资决策时未能充分预见市场风险,未能制定有效的风险对冲策略,导致退出收益不理想。


缺乏与上位法的衔接制度及投资者保护机制

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对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退出的明确指导,导致基金在退出时面临法律风险,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例如,某些退出方式如并购退出,在法律程序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争议和纠纷。此外,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中小投资者在退出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私募基金管理人缺乏主动退出意识、投后管理效果不佳

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投资后缺乏主动的退出意识,投后管理不足,导致退出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管理人往往更注重投资的前期决策,而忽视了投资后的持续管理和退出策略的制定。投后管理的不到位,导致被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管理人难以及时干预和调整,影响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最终影响退出收益。


退出市场上中介机构质量参差不齐

市场上提供退出服务的中介机构质量良莠不齐,部分机构专业能力不足,影响了退出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效果。高质量的中介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退出咨询和服务,帮助基金管理人制定科学的退出策略,优化退出方案。然而,市场上存在一些低质量的中介机构,其服务能力有限,专业水平不足,可能导致退出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决策失误,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和财务损失。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阶段系列研究专题报告第二期将为大家带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分析,敬请期待。

//


未完待续